一、症状(symptom)
全生育期均可被害。幼苗被害多发生在与地面接触处,病斑褐色或黑褐色,后期猝倒。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,边缘深褐色,中间灰色或灰白色,斑面轮生许多小黑点(分生孢子器)。茎部被害多发生在茎基部,初为褐色水渍状纺锤形病斑,扩大后边缘暗褐色、中间灰白色,其上生许多小黑点,最后病部皮层脱落,露出木质部。果实病斑圆形或椭圆形,稍凹陷,初呈黄褐色或浅褐色,扩大后变为黑褐色,有同心轮纹,后期密生黑色小粒点。病果落地软腐,或在枝上干缩为僵果。
1.病果 2.病叶
二、病原物(pathogen)
茄褐纹拟茎点霉(Phomopsis vexans (Saccardo et Sydow) Harter)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有性世代Diaporthe vexans(Sacc.et Syd.)称茄间座壳菌,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有性世代少见。茄褐纹拟茎点霉分生孢子器寄生于寄主表皮下,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。孢子器近球形,凸出孔口,壁厚而黑,大小因环境条件及寄生部位而异,果实上120-350微米,叶上60-200微米。分生孢子单胞,无色,有两种形态:在叶片上,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,大小4.0-6.0×2.3-3.0微米,在茎上,分生孢子呈线形或拐杖形。大小12.2-28×1.8-2.0微米,上述两种分生孢子可长在同一个或不同的分生孢子器内。
三、发病因素
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。也能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、外越冬。带菌种子是幼苗猝倒的主要病因。茎部溃疡主要来自土中病原物侵染所致。生长期间病菌主要藉风雨传播,为害地上各部分。潜育期7-10天。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-30℃。最低7℃,最高40℃。本病在适温范围和相对湿度在80%以亡,即在田间开始发生。雨季来得早,降雨次数多,一般发病也较重。
茄褐纹病菌 1.分生孢子器 2.椭圆形分生孢子 3.丝状分生孢子
四、防治方法(control method)
播种前种子消毒,其方法是:先用冷水将种子浸3-4小时,再移人50℃温水浸种30分钟或在55℃温水浸种15分钟,浸种后即用冷水降温,阴干备用。
苗床土消毒。
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。加强管理,施足底肥,三要素肥料配合使用。
喷洒杀菌剂:78%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;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-800倍液,每10天左右喷洒一次。